一、人物經歷
初學手藝
1963年,李鳳榮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個木雕世家,其父親李農民是當時莆田木雕界最為知名的“修光”和“開臉”師傅。出生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李鳳榮從小就對木雕技藝耳濡目染,很早就接受父親關于木雕最初始的“庭訓”。1974年,因為家境清貧,作為家中長子,年僅11歲的李鳳榮不得不輟學跟隨父親到他就職的莆田縣工藝一廠學藝。通過一些時日的磨礪,掌握了打制刀具和磨刀以后,李鳳榮就正式步入木雕技藝的的學習階段,尤以修光為鉆研方向,并在父親的親自教導下,學習開臉、手腳、肖影等修光工藝。
三年后,李鳳榮獨立完成修光的坯模已達到廠里的最高精度標準,開臉的手藝日益漸長。在工藝廠的最初幾年,李鳳榮除了跟隨父親學藝,廠里的前輩們皆對李鳳榮關愛有加,精心給予其教導和指點。
勤學精進
1955年成立的城廂木雕社(1970年更名為莆田工藝一廠)是莆田工藝美術人才成長的“黃埔軍校”,從這里走出了一批影響莆田工藝美術發展的卓越人才。1978年,年僅16歲的李鳳榮就已成為工藝一廠的研究組一員,在廠內從事木雕及牙雕門類的修光雕刻工藝,并隨行于堂伯父黃丹桂身旁進修學藝。當時,黃丹桂業余創作鑿坯的作品大部分交由李鳳榮修光,而且時常對他的技藝進行深入指點,并教導他學習打坯,將寶貴的經驗和見解言傳身教于他,使他的木雕技藝日趨精進。父親與伯父的手藝在當地聲名顯赫,時常應邀為民間一些宮廟神像雕刻塑像,一有機會就會喚上李鳳榮一道前往,讓他參與修光的工序。在這一過程中,李鳳榮的視野得到了極大的開拓。
除了父親與伯父,莆田其他幾位莆田木雕大師佘文科、朱榜首、方文桃、佘國平、閔國霖等人,也是李鳳榮學藝路上的良師益友,令李鳳榮受益良多。李鳳榮在繼承祖傳的李氏木雕技藝基礎上吸取并傳承了莆田老一輩木雕藝人各自的特長技藝,可以說是廣學諸家、博采眾長。
廣泛實踐
當年,民間許多宮廟歷史久遠,但因“文革”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毀。許多神像并沒有留下可參考的圖片資料,關于神像的臉譜、表情、形體、動態、著裝以及各種法寶配件等等,皆由當地鄉里的老人或廟老回憶口述,所以造像難度大,特別考驗創作和塑形能力。作為年輕小伙的李鳳榮面對當地鄉里人的質疑,依靠自己的真功夫迎難而上,最終贏得充分的肯定和贊揚,也激勵了他在雕刻藝術的道路上一直奮進。
李鳳榮一直感恩于那些年民間宮廟神像雕造的諸多經歷,其中包括與堂兄等人合作的江口東岳觀(其觀音像由李鳳榮獨立雕制)、明安殿二期重建工程、劉莊、海星、下社埔、哆頭半路亭、“陳大哥廟”、新縣大所宮、笏石大宮等神像木雕。后來李鳳榮還獨立承攬了東嶠魏厝宮等處神像木雕的創作等等,乃至擴展到國內外各地的佛像神像雕刻。
自主創業
90年代初,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經濟穩步發展,百業待興,莆田工藝美術行業亦迎來了它的春天。李鳳榮從石東雕刻廠辭職回鄉,除了承接民間宮廟雕像的“外出業務”,平日就在家中教徒授藝并承接一些上門定制或加工的活計,并開始創辦自己的木雕加工廠。因莆田與臺灣、香港地區和東南亞的地緣優勢,使李鳳榮一開始接觸到沉香、檀香雕制加工。后來,經過長遠考慮,李鳳榮決定把主要精力放在珍稀名貴木材上。
1995年,隨著生意步入正軌,工廠規模逐漸擴大,從臺灣慕名而來的客商絡繹不絕。在高峰時,李鳳榮工廠的雕刻車間聘用雕刻師有一百多人。工廠設計創作的許多產品成為市場競相模仿的對象,產品在臺灣的工藝品市場銷售緊俏、反響強烈。許多外鄉的雕刻工匠前來他的工廠應聘,要求半工半學,希望自己能在雕刻技藝上更加精進。
專注沉檀
此后三十多年光陰,李鳳榮一直致力于沉香、檀香等珍稀名貴木材的研究及雕刻,涉及題材有宗教造像、傳統人物、花鳥山水等。作品受到國內外業界的好評及收藏家的鐘情購藏。
李鳳榮對檀香、沉香更為深入的認識和了解,主要來源于這三十多年來雕刻積累的經驗。他認識到,只有對原料有了具體的認識和了解,對其進行雕刻題材的擬定,根據材料的外在形態和油線分布進行設計布局,最后著刀雕刻,才能做出一件好作品。
不論是檀香木雕還是沉香木雕,其雕刻工藝選擇的是立體圓雕、平雕,抑或是高浮雕、淺浮雕等,都只是作為一種外在表現的手法,更重要的是懂得欣賞每一塊材料的天然之美,讀懂它特有的自然語言,能夠帶著情感去雕琢它,賦予它更生動和鮮活的藝術生命。而雕刻師所能給予的是創造出它的第二次生命,因材施藝,豐富它的藝術語言,透過木雕藝術的角度,去品鑒自然和工藝相結合的無窮魅力,體味一件木雕藝術作品的前世和今生。
二、木雕技藝
立體圓雕
立體圓雕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雕刻技藝,它要求雕刻藝術家盡可能最大限制地發揮材料本身的價值和創作過程中的想象力。李鳳榮的木雕作品四周皆可入畫。即使是以一面為主的浮雕,上、下、內、外也能體現多層次的藝術效果。這種工藝要求藝術家對作品的把握要老練到位。
構思繪稿
學院派的木雕創作在打坯前,通常事先畫好設計圖和草稿,李鳳榮則是另辟蹊徑,把草稿直接畫在木頭上。一是求中線確定作品中心。比如:一尊幾十公分高的觀音,先要在底部畫線找出中心點,確定頭部中軸,然后運刀打坯。二是以頭長為標準合理確定身體各部位的比例。木雕界行話叫“立七、行六、坐五、盤三五”,即站姿、行姿、正坐姿、結趺坐姿與頭部所形成的不同比例。三是科學把握頭臉部的比例尺寸。遵循“三庭五部(眼)法”,還有肩寬是頭寬的兩倍等民間法則。當然這是簡約的口訣法,在處理男女、老少不同性別和年齡的人物雕刻時,要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調整到合理的比例。
雕賦神韻
李鳳榮木雕技藝嫻熟,也體現在他善于把握木頭的自然語言:作品中對天然木紋的巧用、運刀奏鑿形成的木趣、木紋年輪的暴露所顯現出來的木韻等等,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和諧而神奇的處理。比如一件黃楊木雕作品,雕刻的題材是“花好月圓”,但在這件作品里你會無意中發現有一只“貓”,那是木紋紋理自然扭曲而形成的,貓的臉部清晰可見。
三、創作題材
木雕是一種立體的空間藝術,是無聲的語言和立體的詩篇,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靜觀李氏木雕工藝,在每個人的關注和凝視中,乃至每一回的揣摩和發現中,常常萌發令人心動的藝術靈感,使人不禁感慨木頭材質所能迸發出藝術魅力。
李鳳榮的木雕作品是一組風格獨特、內涵豐富的藝術構造,它體現了莆田傳統木雕的優勢,更體現了源遠流長的中華和諧文化。如果給這些琳瑯滿目的作品以歸類,大致分三類:
一是宗教題材類。如《百相觀音》、《渡世三十三觀音》、《十六彌勒》、《八仙過?!?、《群仙祝壽》、《九蓮觀音》、《西方三圣》、《皆大歡喜》、《慈容》、等;
二是民間吉祥類。如《春頌祥和》、《桑榆故里》、《富貴連綿》、《福祿壽》、《花好月圓》、《群芳爭艷》、《喜鵲登梢》、《瓜田情趣》、《五谷豐登》等;
三是浪漫神話類。如《飛天》、《乘風破浪》、《收獲》、《精衛填?!返?。
四、技藝傳承
作為莆田傳統木雕的代表,李氏工藝自清代至今,常盛不衰。近代的木雕技藝傳承譜系如下:
廖明山(莆田民間木雕名匠)
廖熙(莆田民間木雕名匠)
黃龍泉(莆田民間藝人)
黃亞賢(莆田著名民間藝人)
李農民(莆田著名民間藝人)
李鳳榮(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洪(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李清(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
五、傳道授業
成名之后,李鳳榮的訂單愈加繁多,其他事務也隨著而來。但只要不出差,他每天必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親授徒弟技藝。他還制定了一個授徒計劃“用8年的時間,把技藝都傳授給徒弟” 。為了教徒弟,他不但花去了大量時間,還推掉了許多加工訂單。對于那些家境窘迫的徒弟,他不但不收“拜師費”,而且免費提供吃。
從藝至今四十多年,李鳳榮先后傳藝授徒達400多人,其中有十多位已取得可喜的成就,分別榮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省級非遺傳承人”等榮譽稱號,還有更多年輕的技術骨干接力于木雕行業第一線。長女李清、兒子李洪都繼承了家族的木雕雕刻技藝,都已獲得“福建省雕刻藝術大師”的褒獎殊榮。胞弟李鳳強已是當代木雕行業中的翹楚,與李鳳榮一同為李氏家族木雕傳承走得更遠而不懈努力。
2013年,李鳳榮的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與“莆田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和“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達成校企合作的教育方針,開設了大、中專班,為工藝美術行業人員提供再教育學習的機會,培養傳承與創新的新一代優秀人才。
六、榮譽成就
李鳳榮創辦的莆田市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獲得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福建省版權保護重點企業”、“福建省著名商標”、“莆田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莆田木雕李鳳榮傳習所”等。
從業至今,李鳳榮的木雕作品共榮獲“國家級”、“省級”金獎50項,銀獎20項以及銅獎、優秀獎等多項殊榮,并且連冠四屆“百花獎”金獎。由于作品雕刻精細,風格獨特,皆被多個藝術館收藏,有國家博物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木雕藝術館、溫州博物館、上海世博中心館、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福建省民間藝術館、南昌工學院博物館等。2015年組織沉香協會成員赴廣東、海南、新加坡、印尼等地進行《沉香》標準制定暨沉香行業發展考察。
七、理論與專訪
2000年,論文《談雕塑的創作與藝術魅力》在莆田縣美術家協會年會宣讀交流;
2000年,《試論藝術造像的創新——從黃楊木雕“持蓮觀音”的創作談起》與《創新是“得勝”之道——從龍眼木雕“旗開得勝”談開》入選《2000年中國雕塑論壇》交流論文;
2004年,個人傳記被編入“世界華人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人錄》;
2005年,公共頻道金視點《財富人生》訪談李鳳榮:“為藝術獻身,以誠信經營”;
2007年,論文《縱析莆田泛雕塑生態圈——兼談李鳳榮的木雕生涯》和木雕作品圖片登載于《雕塑》2007年第5期;
2008年5月,出版個人作品集“品味大師精品——李鳳榮木雕藝術”;
2008年,公共頻道走遍福建《瑰寶》欄目:“善人之藝 善藝之人——訪工藝美術大師李鳳榮”;
2010年,公共頻道《西岸窗》: “善人善藝——訪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李鳳榮”;
2010年12月,出版個人專著“善人之藝-李鳳榮木雕藝術”;
2014年11月,出版個人作品集“善藝臻品”;
2016年11月,出版個人專著“莆田沉香檀香木雕品鑒”;
另有多件獲獎作品在相關的雜志、工藝美術作品集、報刊上刊登及發表。